一步一腳印,邁向新契機
以未來20年為目標,持續推動並進行短、中、長期實施方案。短期計畫為:100~103年(2011~2014年)、中期計畫為:104~109年(2015~2020年)、長期計畫為:110~119年(2021~2030年)。
短中長期的歸納,以達成時間點作為期程的區別,例如短期計畫表示短期達成者、中期計畫表示中期達成。但在進行長時間計畫的同時,若能提早打下基礎,推動進程亦可提前成為短期計畫。
⊙執行及推動中之計畫
1.加強河川環境教育:
透過教育課程、導覽解說、親水教育等活動,推動河川環境教育及志工培訓。中、小學生加強河川教育暨防災宣導課程,社區大學則合作推動成人河川環境教育。並培訓河川志工,公務人員則加強河川環境教育。
2.舉辦大河願景論壇:
持續舉辦大河願景工作坊或相關論壇,區分議題及流域屬性,邀請專家學者、NGO、市民代表、公部門代表等進行跨領域對話與合作,凝聚議題及共識願景。
除總論壇外,可分議題、分流域區域、召開各項分區論壇,將階段成果彙集後,舉辦國際論壇增加視聽。同時結合水利署「河川社群資源交流與智識網絡建構」計畫擴大推動,以淡水河流域為示範。
3.淡水河流域重要資源指認:
建置共同的網路平台,開放專家學者及一般民眾登錄淡水河流域的各項資源,持續更新河川流域重要資源分佈圖,並累積相關資源管道。
實際作法上,包括推動「我們的寶貝淡水河」或「淡水河尋寶」活動,鼓勵各界進行淡水河人文與自然資源指認;持續辦理淡水河資源指認座談,累積各項資源的保護策略及相關研究;繪製並更新河川流域重要資源分佈圖、相關資源管道,作為未來河川環境規劃參考依據。之後以完成的重要資源分佈圖為基礎,繼續進行各個不同面向、不同尺度資源的指認。
4.河川生態調查與生態資料庫建立:
定期進行淡水河沿線生物相及棲地調查,建立生態資料庫並持續監測、更新。釐清淡水河流域生態熱點及重要動植物分布情況,建立生物地理資料庫,針對重要棲地及物種提出保護策略。目前以淡水河為示範優先推動,後續再推廣至其他河川流域。
5.高灘地河川生態廊道:
適度營造兼具市民休憩、賞鳥及生態之功能的濕地,作為足夠的生態跳島與棲地,串連淡水河流域成為完整的生態廊道。同時區分出核心區及緩衝區,避免對生態敏感區造成干擾。
目前預計從中正橋下游高灘地開始進行,福和濕地部分待土地取得後,可往上游及周邊擴充。硬體方面完成後,則加強軟體的經營,並與鄰近社區大學或保育團體合作經營管理。
- 資料來源 : 河川計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