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特色

水岸緣起

新北市位於盆地,氣候潮濕多雨,近年來,新北市府水利局致力於整頓周邊河岸環境,持續推動地區內各項水利計畫,維持生態均衡、生物多樣性,同時整頓多處河川,進行復育工作,並經營打造了許多特色河濱公園、水岸自行車道,包括中港大排、陽光橋、新月橋、星光橋、中港大排願景館、江長文史館及相關水利建設等,期盼將新北市打造成偌大的水岸公園,給民眾多樣的休閒遊憩環境,以及健康舒適的生活。

蛻變歷史

新北市的「親水空間」從民國91年水利局設立之後,不斷的改善,到現在逐漸接近治水、親水、清水、透水的「四水」目標,改變最大且讓民眾最有感的莫過於實體上的建設,例如:河岸空間的整頓、橋梁的建造、自行車道的更新及打造媲美國際級河岸景觀等等。                          
 
 因此,新北市水利局將目前新北市的水岸空間,整合成一個讓民眾可以休閒娛樂的完整網絡,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給每一位居民。                          
 
 從星光橋、新月橋、陽光橋的建造,建築的意象各有不同,到了夜晚還會不甘寂寞地綻放;河濱車道的整建,讓民眾在騎車樂活之時,不因路面顛簸而發生意外;中港大排污染的改善,除了改善生活品質以外,最後也能提供民眾休閒的功能。                          
 
 除此之外,在進步的同時,新北市政府也注意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濕地保育也同步進行,讓城市得以有喘息的空間,而碧潭的魚梯也是其中一個成功增進生態效益的例子;讓民眾的生活不再一成不變,在越堤階梯上彩繪,讓一般的水泥梯變得生動可愛,各種不同的繪畫風格融合新北市的在地元素,成為一個藝文空間!                          
 
 蛻變中的新北市,要有您的參與,才有意義,也是對於這些改變的肯定,期盼您一起加入,新北市化蛹為蝶的神奇過程!

公共藝術

在中港大排的河廊環境營造工程當中,所有公共藝術的設計與執行皆為「迴計畫」中的一環,是一項兼具生態、水文與人文想像,並以社區為切入點,進行一次新莊社區的整合實驗,除了環境美化外,也希望藉此喚醒當地居民對於水的歷史情感與認同。                          
 
 為了呼應中港大排的水文記憶,迴計畫以「水」為主,「澄」為核心-亦即清水。此計畫所囊括之七項公共藝術分別為澄、游、溯、漫、演、漂、源、渴,其中共有三件為永久性公共藝術,分別為由日本藝術家所設計的「澄」、台灣藝術家設計的「游」,再至居民共同為中港大排設計的「溯」。如此上至國際、下至居民的公共藝術成功詮釋並呈現了嶄新的中港大排,並帶動了當地的發展與住戶認同感,讓藝術與生活完美融合。                          
 
 河邊牆面藝術
 
 其餘公共藝術如中港大排願景館外的巨大螞蟻、甲蟲,為草地勾勒出了一抹歡快;二重疏洪道的越堤彩繪階梯,各種不同的風格主題,目前已有12座施作完畢,引發眾多迴響,使得河濱公園變得更加繽紛有趣,同時也活化了二重疏洪道。

河岸景觀美化圖

周邊景點

在新北市的水岸公園中,除了四座景觀橋與中港大排願景館、江長文史館外,它們周邊的景點也都值得一遊!

水利局精心營造的環境和景點皆有它們的正向意義,同時有些景點由於當地的風俗民情與歷史脈絡而獨樹一幟,如一整條長長的中港大排,不僅有願景館輔助說明其工程與歷史,還有兼具教育、遊憩與疏洪功能的塭仔底溼地相鄰;龍窯橋呼應鶯歌的陶瓷歷史與文化,附近還有三鶯藝術村,可讓民眾通過與大型公共藝術互動,進而認識、學習當地的歷史文化。

其他周邊景點如陽光運動公園佔地遼闊,讓民眾能在擁擠的都市叢林中有一方寬闊小綠地;新莊廟街,林立古早的小屋、店鋪及廟宇,可以體驗濃濃的懷舊風味和宗教氣息;星光橋與江長文史館相鄰,館內簡述汐止歷史並提供自行車友補給與行人休憩。此外,在藍色公路的碼頭附近還有華江雁鴨公園、大台北都會公園、 435 藝 文特區等景點,種種豐富的人文特色讓民眾沉浸於水岸公園自然氛圍外,也多方享受生活樂趣,與城市更加親近。

回上一頁
地 址: (220)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1段161號29樓
電 話:1999(新北市專用)或 02-2960-3456
本網站為新北市水利局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和採用 建議使用IE 9.0 以上版本之瀏覽器 ,已達到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