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田溪水文化初探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積極推動「水安全、水清淨、水育樂、水滲透、水生態、水文化」的六水治理策略。在「水文化」面向上,透過現地文物資材的蒐集與田野調查,梳理溪流本身豐富的水身世,作為公部門行銷城市、創造城市的宜居感、光榮感,強化市民對於社區認同的基礎。

 公司田溪是淡水區內第一大溪流(淡水河為淡水區之界河),是一條擁有400年歷史縱深、具備豐富水文化內涵的溪流。17世紀,正值世界史的大航海時代(15~17世紀),公司田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透過了殖民者的紀錄,首度登上了世界的舞台。16~17世紀荷蘭人航海探險與商業貿易的足跡跨足全世界,被稱為「海上馬車伕」。1624年荷蘭人開始了在台灣近半世紀的殖民統治;1654年殖民地官員基爾德辜(Simon Keerdekoe)繪製了一幅《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向他的上級報告台灣北部地區的現況,其中在淡水附近的區域,公司田溪的河道被詳細繪製在圖面,周邊標記著數個原住民聚落與漢人聚落,以及農田區域。從這張400年前的古地圖,我們可以看出荷蘭人對於公司田溪水資源功能的描繪。

 公司田溪源於大屯山湧泉。大屯山脈湧泉豐富,且水質清澈,這股不可多得的優質水資源,透過公司田溪河道以及水利圳路,給養流域內土地與人民。在耆老的記憶中,民國40-60年代,取水自公司田溪的周邊水圳,由於水質清澈,不只是灌溉農田,也做為家庭飲用水之用。在淡水忠寮地區,耆老們家中普遍都有一口水井,井水的來源同樣是大屯山湧泉形成的地下水體。忠寮的人口組成中,百歲以上的人瑞比例是全國最高的,這或許與他們過去長期飲用品質優良的公司田溪水有關係。

 日本時期,總督府決定建立「滬尾水道」,提供淡水市區公共用水。這條全台第一座近代化的自來水系統(1899年完工),取用大屯山脈源源不斷的湧泉(雙峻頭湧泉),至今仍是淡水地區的公共用水的重要來源。大屯山脈湧泉豐富,公司田溪的七條支流中,便有三條是源於大屯山湧泉。大屯山湧泉水質清澈。因此,同樣的大屯山的湧泉水資源,不僅透過公司田溪向下游內輸送水資源,發揮灌溉的功能,到了日本時期又成為政府建立近代化公共給水系統的重要來源,擴大了水資源利用的面向。

 新北市政府依據流域整體治理規劃,提出公司田溪治理工程與非工程方式之改善計畫,並且賦予找回與水共生文化底蘊的使命,即蘊涵著水文化再生的深層意義。期待以淡水公司田溪為示範案例,不僅讓水與生態能夠重現於淡水,更可讓當代的居民有機會重新感受到公司田溪水文化再生的生命力。因此,透過不同層次的公民參與,參與市府主體建設計畫的執行,並且藉由耆老經驗、文史資料與現地文物資材的發掘與重現,提高民眾對政府後續施政的支持,促進政府及民間合作,共同開創具備文化深度的水環境改善建設,讓新北市公司田溪成為國內嶄新兼具水文化再生的跨世代前瞻水智慧建設典範。


  • 資料來源 : 河川計畫科
回上一頁
地 址: (220)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1段161號29樓
電 話:1999(新北市專用)或 02-2960-3456
本網站為新北市水利局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和採用 建議使用IE 9.0 以上版本之瀏覽器 ,已達到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