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子坑溪水文化再生與水環境願景推動計畫-辦理介紹
「水」是都市發展的命脈,先民拓荒,必須有穩定的水源,才能耕作與生活,進而形成聚落、發展產業,人口聚居後而成為都市。新北市政府水利局推動「水安全、水清淨、水育樂、水滲透、水生態、水文化」的六水治理策略,其中「水文化」是藉由文史與文物發掘及公民參與,以地方訪談、工作坊、走讀活動辦理,循序漸進滾動式討論,釐清水域文史發展脈絡及在地居民重要的生活故事,引動環境願景推動。
本計畫貴子坑溪河長約5.2公里,其源頭位於泰山區南端,進入五股區邊界,注入今大窠坑溪。在民國60年代工業發展時期泰山工廠漸多公寓林立,稻田消失轉變,水圳功能不再,貴仔坑溪下游段分別流經都市計畫區及非都市計畫區,此兩個都市計畫已於民國103年公告,並於108年開始實施,目前由地政局辦理「新、泰塭仔圳地區市地重劃」。
貴子坑溪流域發展可追溯300年前,清康熙末年至乾隆時期,先民開荒拓野,鑿圳開埤,至今每個階段順應大環境影響,產生不同的水環境、水生活與產業經營,我們一同走進鄰里、深入地方,一窺現今鐵皮屋下的昔日風華。今日所稱「貴子坑溪」是在地人口中的「草埤」或「圳溝」,老泰山人仰賴埤塘和圳溝水維生,種植稻米、蔬菜,飼養家禽、魚苗,傳統的農家記憶中有著日常酸甜苦辣,因地勢高地或水頭水尾地理關係產生的爭水、引水,傳統信仰大拜拜、埤塘戲水、凅埤抓魚的農樂,天災淹水的苦,和後期水污染的影響;環境的變遷,政策的推動,高低不一的農田成為整齊劃一的土地,貴子坑溪從小土堤逐漸水泥化,而工廠逐漸進駐,是泰山地區最大的影響,水資源改變,讓土地由稻作改為種植蓮藕,美景不常,蓮藕受到鎘污染影響,盛極一時的農作物乏人問津,農耕產業進入轉型,農田被填入廢土和柏油,泰山的土地種起一間間的鐵皮工廠。
換言之,文化不等於過去,而是時間、空間加外在環境變化,持續累積而成人類適應的生活體系或技巧,透過持續蒐集、滾動式討論,鑒往知來,從過去的經驗,一同拼湊貴子坑溪水文化與思考未來水環境願景。
- 資料來源 : 河川計畫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