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鋒面致災之省思與作為

近年來「全球暖化」的名詞漸漸被「氣候變遷」取代,強調氣候的改變,並且不僅僅只有溫度的變化,國人也隨者媒體不斷播出相關資訊,對氣候變遷有基本上認知,世界各地在氣候變遷下,強降雨頻率增加,極端事件增加說法雖有待長期之統計資料驗證,但全球洪水及旱災增加卻是不爭事實,臺灣位於歐亞大陸邊緣及西太平洋交界處,也無法脫離氣候變遷之影響,由歷年降雨紀錄中可發現臺灣降雨強度及單日累積降雨量正在逐年增加,且臺灣地形陡峻,降雨集流時間時間短,上游降雨短時間即可到達平原地區,而台灣平原地區是人口密集區,近年來經濟高度發展下,土地需求大增,以往可大量蓄水及透水之農林用地,逐漸開發為完全不透水建築或道路用地,因此,臺灣積淹水災情也是逐年擴大,以今年度新北市6月12日降雨事件為例,當日10小時累積雨量達350公厘以上有11區,包括土城、樹林、三峽、鶯歌、中和、永和、板橋、新店、深坑、石碇、新莊(如圖1),已達超大豪雨標準,造成新北市200處以上發生積淹水(圖2)。歸納上述原因,本次暴雨雨量過大為新北市發生積淹水主因,加上上述地區位處於低漥,上游大量逕流量匯入,而該區出口排水量有限,因此造成嚴重淹水情形。

由這次事件給我們的新的啟示,市民對於氣候變遷下強降雨頻率增高要有所認知,過去大部分只有颱風侵襲之暴雨才會造成嚴重積淹水情形,現在梅雨及西南氣流夾擊下就造成今年4月22 日、5月2日及6月12日降雨淹水事件,因此,市民隨時要有防災準備,對市政府來說,針對此這易積淹水區除了傳統增設道路排水側溝及提昇雨水下水道容量外,並採取更創新思維如設置滯洪池、洪水分流及管制建築物基地最小透水面積及增加基地儲留地表逕流等方法,達到減少本市積淹水區之目的,另外,在硬體建設尚未完成前,由於現在氣象監測科技已有長足進步,市府會加強與專業單位合作,提高降雨預報準確率,在災害可能發生前,即時通知市民至安全地點避難及做好防災準備,相信可以有效減少因積淹水造成市民生命財產損失之機會。


  • 資料來源 : 秘書室
回上一頁
地 址: (220)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1段161號29樓
電 話:1999(新北市專用)或 02-2960-3456
本網站為新北市水利局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和採用 建議使用IE 9.0 以上版本之瀏覽器 ,已達到最佳瀏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