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蟻 小檔案
紅火蟻 ( Red imported fire ant,RIFA;Solenopsis invicta ) 原分布於南美洲巴拉那河 ( Parana ) 流域 (包括: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 亞洲地區一直未有發現入侵火蟻的報告發表,但2003年9~10月於桃園與嘉義地區發現疑似火蟻入侵農地案例,經採樣鑑定後確定是危害美國、澳洲與紐西蘭的入侵紅火蟻已於台灣地區發現,且陸續獲知有農民與民眾被螞蟻叮咬而送醫的案例。
入侵紅火蟻為完全地棲型蟻巢的螞蟻種類,成熟蟻巢會以土壤堆出高約 10~30 公分直徑約 30~50 公分的蟻丘,但新形成蟻巢約在4-9個月後才會成熟而出現明顯小土丘狀的蟻丘。入侵紅火蟻成熟蟻巢明顯攏起的蟻丘,則是極容易快速認定紅入侵火蟻的方法之一,因為目前台灣約 270 種螞蟻中沒有會築出攏起地面高於 10 公分以上蟻丘的種類,因此由小山丘的蟻丘是可為判定是否為入侵紅火蟻的依據之一。但仍要注意,入侵紅火蟻族群在未成熟前的蟻丘並不明顯,容易與其他種螞蟻的蟻巢造成判斷上的錯誤。
火蟻 (Fire ant) 的名稱便是在描述被其叮咬後如火灼傷般疼痛感,其後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入侵紅火蟻蟻巢在受到外力干擾騷動時極具攻擊性,成熟蟻巢的個體數約可達到20萬至50萬隻個體,因此入侵者往往會遭受大量的火蟻以螫針叮咬,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除立即產生破壞性的傷害與劇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會造成被攻擊者產生過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險,若膿泡破掉,則常常容易引起細菌的二次性感染。遭火蟻叮咬後的基本處理步驟:
1.火蟻叮咬後的治療,可以先將被叮咬的部分進行冰敷的處理,並以肥皂與清水清洗被
咬的患部。
2.一般可以使用含類固醇的外敷藥膏或是口服抗組織胺藥劑來緩解搔癢與腫脹的症, 儘量於醫生診斷指示下使用上述藥劑。
3.被叮咬後應儘量避免傷口的二次性感染,與一般水泡處理方式不同,需避免將膿泡弄破。
4.在被火蟻叮咬後有較特殊的生理反應須與醫生聯繫,並向醫生詳述是被火蟻所叮咬後的症狀。
5.部分人會對螞蟻叮咬有較劇烈反應,如全身性搔癢、蕁麻疹、臉部躁紅腫脹、呼吸困難、胸痛、心跳加快等症狀時,必須儘快找專業皮膚科或過敏專科醫師就診。
6.若是本身患有過敏病史的人被火蟻叮咬,需緊急求助於過敏症的專科醫師。
民眾於本市轄河濱公園進行遊憩休閒活動時,若發現有明顯隆起的蟻丘疑似紅火蟻,請至鄰近園區保全崗哨通知保全,或致電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02-8969959),我們將立即派員設置警戒標誌並通報農業局,以維護遊憩民眾安全。
- 資料來源 : 秘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