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法親近水資源
台灣的河流生態系,特色為水急流短,坡度陡峭,上游侵蝕劇烈而下游淤積嚴重。由於台灣地狹人稠,隨著人口增加,人類活動與產業發展時對水資源的需求大幅提昇,且因人類對土地利用的需求,導致河川流域受到過度開發。為了解決用水與防災的需要,台灣的溪流普遍受到人工整治,傳統水利工程大量使用水泥與混凝土建築水庫、水壩、及攔砂壩等,已造成河川水泥化,野溪水溝化。如此一來,雖然也許能達到保障安全的目的,但卻使得溪流原有的生態特色與生存在其中的生物消失殆盡,甚至造成許多台灣特有生物的滅絕;除此之外,亦使水面與綠地減少,減少了民眾親水的機會。
近年來,生態保育意識抬頭,河川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已被視為生態水利工程學之重要課題;為了恢復溪流生態系的生命力,維護河川生態景觀,提升國民生活品質,促進水資源永續利用,在未來的開發與國土保育間尋求與自然和平相處,講求安全與實用的「生態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s)便成為河川環境改造的重要途徑之一。
生態工法的觀念源自德國及瑞士,近年來逐漸為各國所接受。1938年,德國的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能夠以接近自然、廉價並保持景觀的治理方法,來完成傳統河川治理的任務。1989年生態學家Mitsch提出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觀念,強調透過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間之互動達到互利共生的目的。在日本,生態工法稱為「近自然的工法」或「多自然型建設工法」。生態工法基本上是遵循自然法則,把屬於自然的地方還給自然,讓自然與人類共存共榮。
目前有關生態工法尚無明確之定義與應用及適用範圍。但一般認為,整治河川的生態工法,是兼顧防洪與生態的施工方式,捨棄不透水的混凝土,利用原形的塊石材料設立親水河谷、小水道、親水步道、石面護岸、親水平台、魚梯等多項設施,石與石間有透水的縫隙,為河川環境創造較多生機。如果河床也放置魚礁,魚類生態會恢復更快。生態工法可以採用當地的石材,成本並不會比興建堤防的老方法高,由於具水土保持功能,並可以營造親山親水的休閒環境,越來越受歡迎。
生態工法沒有一定的施工方法或是準則存在,而是對每一工程加以獨立考量。必須考慮的項目包括當地地質、地形、水文情況、植生情況、生態環境需求(如特定物種之培育、保護)、現場材料取得等當地因素,另外更需要設計者的創造巧思將各項元素揉合、搭配當地環境加以施作,其目的務在營造豐富而多樣性之微棲地環境,同時兼顧環境本身以及使用者之安全性。
- 資料來源 : 秘書室